治療方法:
常規給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口服或鏈霉素肌注抗結核,加用潑尼松10 mg 3次/天,口服,2周 后遞減,4周內停藥。
酌情給予止咳、化痰、抗感染治療等,同時每周2~3次在B超定位下抽取胸水,每次不超過1 000 ml,直至胸腔內無液體抽出或不易抽出為止。
在此治療的基礎上,每次抽液后向胸腔內注入異煙肼(針劑)02 g,硫酸阿米卡星針劑04 g,地塞米松針劑5 mg,并囑患者變動體位使藥物在胸腔內充分發揮作用。
結核性胸膜炎是由結核桿菌及其代謝產物進入處于高敏狀態的胸膜腔引起的胸膜炎癥,可產生于任何年齡,占胸腔積液的548%。
本病發病較急,表現為患側胸痛,吸氣時加重,伴干咳、全身不適、發熱等中毒癥狀,積液量大時可有心悸、氣促。正常胸液主要來源為壁層胸膜。
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時,胸膜腔中有漿液纖維蛋白滲出,其中含有大量纖維蛋白和蛋白質以及紅白細胞、內皮細胞等。治療目的在于控制胸膜炎癥,減少滲出,清除胸液或促進胸液吸收,防止胸膜肥厚以免影響肺功能。
因此,除采用全身抗結核治療和糖皮質激素治療外,局部胸液的治療處理亦十分重要。傳統方法一般采用聯合抗結核基礎上加服激素,并酌情行胸穿抽液,但仍有許多病例療效不如人意。
對結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向胸腔內注入藥物,其胸水吸收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胸膜肥厚粘連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明顯提高療效,改善預后。
本治療方法除全身用藥外 還加強局部給藥,提高了胸膜組織及胸腔內藥物濃度,加速胸膜組織的修復,縮短胸膜變態反應時間。
胸腔內注入異煙肼、硝酸阿米卡星,直接作用于胸膜,能充分發揮抗結核殺菌作用,利于病變恢復;地塞米松能增加血管張力,減輕充血,顯著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促進胸水消退,同時減輕白細胞滲出和浸潤,抑制吞噬細胞功能,從而緩解炎癥癥狀,減輕結核所致變態反應。
在急性炎癥后期或慢性炎癥時能抑制纖維母細胞增生和肉芽組織形成,對抗纖維蛋白沉著,有效地防治和減輕炎癥引起的胸膜肥厚和粘連。
三藥聯合應用起到了控制癥狀加快胸液吸收,減少胸膜肥厚粘連發生的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