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頭高30°,常規消毒鋪巾,結膜囊以倍諾喜表麻,1%地卡因加0.1%腎上腺素棉片收縮及麻醉鼻腔黏膜,更換兩次后在黏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2 ml,在0°硬性鼻內鏡引導下,于中鼻甲附著處前端,鉤突為后界的鼻黏膜處用鐮刀切除鼻腔外側壁黏膜,范圍10 mm×15 mm,暴露骨性鼻腔外側壁,此時可見一豎形不規則骨縫,以小骨鑿在骨縫前上下及前方做“〗”形鑿開,前至前淚嵴,后到鉤突前緣,再以咬骨鉗咬除部分淚骨,呈現直徑為10 mm×10 mm骨窗。但勿誤入篩竇。經下淚小點插入探針至淚囊并頂起淚囊。在探針的指引下垂直切開淚囊內側壁,再以鐮狀刀沿切口上下將淚囊內側壁切開一個呈“U”形切口,向鼻腔內翻轉。鼻腔淚囊造口后,淚囊探針可自下淚點進入而經淚囊到鼻腔,暢通無阻。防止骨孔閉鎖的措施是將淚囊和鼻腔黏膜加以整復,經以下兩種方式處理:(1)17例18眼將向后翻起的淚囊壁與鼻腔黏膜用1~2個銀夾固定在一起;(2)26例32眼將羊膜預先平鋪于淚囊與鼻腔黏膜交合處,然后再用銀夾固定。
術后處理:
術后出血極少,一般不需填塞,術后泰利必妥眼藥水滴眼1周,鼻炎靈滴鼻液滴鼻每日4次,雷諾考特噴鼻每日1次;手術前三天,每日行淚道沖洗1次,沖洗液為加有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的生理鹽水。術后三天經鼻內鏡下清除鼻腔內血痂、分泌物、水腫黏膜及肉芽等,并注意銀夾及羊膜的固定情況。出院后1個月內每周復查1次,以后每1個月復查1次至痊愈。術后2個月造口處上皮化后去除銀夾或待其自然脫落。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流淚、溢膿癥狀消失,沖洗淚道通暢;
好轉:溢膿消失,流淚減輕,淚道沖洗通暢;
無效:癥狀無改善,淚道沖洗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