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定位:患者取仰臥位,雙手交叉置于頭頂,以真空體模固定,做體表標記并記錄,平靜呼吸,螺旋CT薄層5mm掃描,掃描圖像輸入三維計劃系統(TPS)進行治療計劃的設計。
靶區輪廓、射野及劑量的確定:腫瘤靶區由放療科醫師、放射診斷師共同確認,臨床靶區為腫瘤靶區外放5mm,計劃靶區為臨床靶區外放5~8mm,對縱隔淋巴結轉移患者先行常規外照射(RT),常規分割5次/周,2.0Gy/次,劑量30~40Gy,然后對腫瘤局部用立體定向放療追加照射劑量,每次2.5~5Gy,采用4~7個共面、非共面照射野,照射10~12次。
對無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單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單次劑量3~8Gy,5次/周,照射5~18次,85%~90%等劑量曲線包繞靶區。 輔助化療:患者放療前后行化療,放療前化療1~2個療程,放療后化療3~4療程。
長期以來,常規放療是不能手術或拒絕手術的NSCLC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由于肺組織耐受劑量的限制,常規放療很難徹底消滅NSCLC,腫瘤的常規放療根治劑量會造成肺組織的嚴重并發癥,常規放療后局部未控率和復發率達60%~80%。
立體定向放療根據立體定向原理,利用計算機三維重建模擬技術,與常規放療相比有如下優點:①高精度的定位擺位技術,提高了靶區的精確性。②提高了分次劑量,2.5~8Gy/次,提高靶區的總劑量,縮短治療時間,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
③4~7個共面、非共面射野,使照射高劑量區在三維方向上與腫瘤靶區高度一致,在腫瘤靶區受到高劑量照射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周圍正常組織,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患者順利完成治療,放療期間所有患者無急性放射性肺炎發生,分析性別、年齡、腫瘤體積、位置、是否淋巴結轉移以及放療前后是否進行輔助化療對生存率的影響,結果顯示,腫塊的體積、TNM分期是預后的關鍵因素,KPS評分高,腫塊體積小。
女性患者均有較高的生存率,TNM分期高、腫塊體積大于80cm3的患者生存期明顯縮短,SRT組晚期肺纖維化的發生率明顯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