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①牽引治療:患者采用牽引治療,具體方法:牽引用最常用的坐位枕頜布帶牽引法,并根據頸椎病變部位選取牽引角度:C1~4用0°~10°;C5~6用15°;C6~7用20°;C7至T1用25°~30°,每次牽引30分鐘,重量由2~4kg開始逐漸至10~15kg,以項背部肌適應為度。
②物理療法:患者進行此項治療。采用正弦調制中頻電療法:2個35cm2電極浸有1%煙草酸溶液置于兩側胸鎖乳突肌前緣中1/3,接陰極;另一個150cm2電極置后頸部,接陽極。選用斷調半波,調制頻率50~100Hz,調制深度100%,電流強度5~10mA,每次5~10分鐘,每日1次。
③推拿治療:觀察組的患者進行此項治療。患者臥位,術者立在患者側面,以輕巧、穩、準的手法,運用掌根推法從患者腰部向上推至大椎穴處,在分別推向兩臂,反復5~6次;然后以掌揉法或指揉法按揉項背部3~5分鐘;拿肩井、天柱、風池穴,彈撥痛點及索狀物約1分鐘,使局部組織充分放松。
患者坐位:術者揉拿病人雙上肢(從肩至腕節處),點按肩貞、曲池、合谷等穴1~2分鐘,牽拉病人十指,順反搖抖病人雙手,以致患肢疏松肌肉,滑利關節。術者雙手拇指從印堂向上經額部分開,抹向太陽穴,經頭部兩側抹向聽宮、風池等穴,反復3~5次;
以拇指腹部搓揉睛明、絲竹空、攢竹、神庭、上星、百會等穴5~10次,使患者頭目清醒。術者立在患者后側或前面,一手托住下頜部,另一手托住枕后部,使患者頭部向左向右轉動和頸部前屈后伸運動各2~3次,使上下關節突或鉤椎關節恢復正常。最后用雙手空掌拍打肩背部數次而結束。以上治療進行20天。
前房積血的治療原則是止血,促進積血吸收,預防再次出血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止血藥物的使用是預防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止血藥氨基乙酸能阻抑纖溶酶原與纖維蛋白結合,防止其激活,從而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高濃度(100mg/L)則直接抑制纖溶酶活力,達到止血效果。
氨基乙酸能穩定凝血塊和血管壁的接觸,降低繼發性出血的可能。應用20%甘露醇,能維持高度的血漿-房水滲透壓差,加速房水循環,從而有利于前房內的血液隨房水引流系統排出,同時使玻璃體脫水,房角開放,而降低眼壓。
茅根、大黃,有止血涼血作用,大薊有止血涼血,消炎退腫,降低血壓等作用。三七既可通過肝臟增加血液中凝血酶,縮短凝血時間,起到止血作用,又能抑制纖維蛋白原的產生,促進纖溶作用,表明其兼具止血與治血祛瘀功能,有利止血而不留瘀。當歸、川芎、赤芍、丹參具有擴張血管,降低全血黏度,增加血流速度和增強組織的耐氧能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