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搜風湯藥物組成:白僵蠶、地龍、黃芩、鉤藤、菊花各10 g,毛冬青30 g,路路通15 g,白附子6 g,羚羊角(燉)2 g,蜈蚣2條,全蝎3只,三七末(沖)3 g,甘草3 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針刺治療:
以局部取穴為主,配以遠端取穴。主穴:地倉、頰車、太陽、下關、翳風、風池、迎香、陽白、四白,均取患側。配穴:合谷、外關、后溪、太沖,均取雙側。
用法:初期局部宜淺刺,1周后用平刺透穴法或斜刺法,后期用淺刺補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2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面神經炎是面神經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由于面神經的營養血管痙攣、缺血、水腫,使面神經受壓,神經營養缺乏甚至引起神經變性而致,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膿性炎癥而致病。中醫學認為,面神經炎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導致氣血痹阻,面部少陽脈絡、陽明經筋失于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發。
《諸病源候論·偏風口歪候》指出:“偏風口歪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急而不調,故令口歪僻也。”故主要病機為正虛、風中及氣血痹阻。
搜風湯中羚羊角熄風,清肝經邪熱;鉤藤助熄風之力;白僵蠶、地龍、蜈蚣、全蝎、白附子皆搜風透絡之品,白附子專祛除面風;三七、毛冬青、路路通活血和絡;又因初病陽氣奮起抗邪,脈多弦滑有力,說明肝火正旺,故選菊花、黃芩、甘草助羚羊角瀉肝火。諸藥合用,使肝火降,肝風除,經絡暢通,血活氣順,逐步趨于陰平陽秘。
針刺地倉、頰車、迎香、太陽、下關、陽白、四白等面部腧穴有祛散風邪、活血通絡之效。翳風、風池同屬少陽,風池又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具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屬循經取穴,為治療面癱主穴,有“面口合谷收”之稱;翳風、風池、合谷三穴配合可疏通少陽、陽明經氣,為治面部病變重要穴位。外關、后溪、太沖可瀉厥陰、少陽郁火。
搜風湯配合針刺治療面神經炎取得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