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予膈下逐瘀湯加減。藥物組成:當歸15~30 g,白芍藥15~30 g,川芎10 g,桃仁6 g,紅花6 g,蒲黃10 g,五靈脂10 g,香附10 g,烏藥10 g,延胡索10 g,甘草6 g。
寒凝小腹冷痛加小茴香、肉桂;痛甚而厥酌加附子、干姜;伴胸脅乳房作脹加柴胡、枳殼;瘀重加益母草;腰骶疼痛加杜仲、續斷、巴戟天;氣虛乏力去桃仁、紅花、五靈脂,酌加黨參、黃芪;血虛重用當歸加熟地黃;嘔逆加吳茱萸、生姜、半夏;有熱酌加生地黃、牡丹皮、梔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每月行經前5~7日開始服藥,至月經來潮1~2日停藥,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針刺治療:
取穴:中極、關元、三陰交?;颊呷⊙雠P位,穴位局部75%酒精消毒,選用0.30 mm×40 mm毫針直刺,平補平瀉,每日1次,留針20~30分鐘。療程同中藥治療。
痛經多因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因六淫為害,或體質因素等原因導致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而致。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與子宮合成與釋放前列腺素增加有關。前列腺素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產生下腹痙攣性疼痛。平滑肌持續過度收縮,造成子宮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刺激神經原發生痛經。
本病病位在胞宮、沖任,變化在氣血,以“不通而痛”或“不榮而痛”為主要病機。治法當以調理胞宮、沖任氣血為主。
膈下逐瘀湯加減方中當歸、白芍藥、川芎、桃仁、紅花、蒲黃、五靈脂、延胡索等實為桃紅四物湯加減與失笑散合方,有較好的活血調血止痛之功,祛瘀活血中寓養血調經之意;香附、烏藥理氣止痛與血藥協同,增強調血止痛之力;甘草調和諸藥。
針刺處方中,關元、中極為任脈經穴,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穴,三穴配伍有通調沖任、調補氣血、行瘀止痛之功。
針刺與中藥綜合治療相輔相成,共奏調理胞宮、沖任氣血,調經止痛之功?,F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藥有改善盆腔血管流量、流入時間指數等血液動力學作用,能調節子宮平滑肌運動,降低經血和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F代針灸研究證實,針刺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功能和調節神經系統起到調經止痛的作用。
針刺配合中藥可通調胞宮、沖任氣血,化瘀止痛而不傷正,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少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