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不清,發病率在1%%左右,男女之比為1:5.3,單側雙側比為1.5:1,根據其病變程度不同可分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髖關節脫位。 臨床表現: (一)一歲以下單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1、兩側腹股溝及臀部皺褶不對稱,脫位側較高,兩側大結節在體表的高度砂對稱,平躺時患側臀部增寬、髖關節呈屈曲狀態。 2、阿里癥陽性。 3、奧多朗尼外展試驗陽性 (二) 歲以上先天髖關節脫位,1歲以下的各種檢查仍適用,此外: 1、跛行步態,雙側脫位呈鴨步。 2、可在臀部捫到脫位的股骨頭。 3、川的倫堡試驗陽性。 診斷:理學檢查、X線、B超等可明確診斷。 治療:3歲以下兒童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1:1歲以下的髖發育不良而無明顯股骨頭脫位或有輕度半脫位者,采用人字形外展位夾板固定雙髖關節,每2-3個月換1次,共2-3次。 2:1歲以下的可用手法復位,再加用支具配戴防止其再脫位,支具配戴共9-12個月。 3:1至3歲患者先行皮膚牽引1-2周,必要時可松解攣縮的內收肌腱,在麻醉下行髖關節手法復位,復位后作支架或蛙式石膏固定,3個月更換一次,共9-12個月。 4:3歲以上行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