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種常見擴血管藥物 (1)多巴胺:有興奮心臟β-受體、心臟α-受體及多巴胺受體作用,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排除量,對血管效應因劑量而異,小劑量5~10μg/(kg?min),擴張內臟及腎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中劑量10~20μg/(kg?min),可使肺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故適宜用小、中劑量。兒科感染性休克有不易糾正的低血容量休克表現,在擴容的基礎上,與正性肌力藥物合用效果較好。(2)多巴酚丁胺:主要作用于心臟β 1 -受體,有較強的正性肌力作用,可提高心排出及降低肺毛細血管阻力,對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有明顯的療效。與多巴胺合用(二藥的劑量各減半),利于治療肺水腫。多巴酚丁胺常用劑量2.5~10μg/(kg?min)。(3)酚妥拉明:為α-受體阻滯劑,有對抗5-羥色胺和組胺的作用,能擴張肺血管,解除血管痙攣及循環淤滯,對休克肺有一定作用,劑量每次0.1~0.2mg/kg加入GS液中,按1~20μg/(kg?min)。有致心動過速、新生兒鼻塞、面色潮紅作用,但持續時間短,為20~40min。(4)氯丙嗪:為α-受體阻滯劑,有解除血管痙攣及中樞鎮靜作用,并可降低體溫及基礎代謝,減少氧耗量,增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力,適用于休克伴有高熱、驚厥者。常與異丙嗪等量合用。劑量各為l~2mg/kg,靜脈注射,導入冬眠狀態,輔以冷敷,每4~6h1次,24h無效停用。(5)山莨菪堿(654-2):系抗膽堿能藥物,可解除平滑肌及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及興奮呼吸中樞,適用于休克合并ARDS及中樞呼吸衰竭者,劑量每次0.5~2mg/kg靜脈注射,10~15min1次,待面色較紅,外周循環好轉,血壓回升,劑量遞減,給藥間隔延長,直到休克糾正。(6)東莨菪堿:作用類似654-2,但能選擇性的抑制大腦皮層和興奮呼吸中樞,對發熱、伴驚厥、呼吸衰竭者、新生兒多選用東莨菪堿,劑量0.02~0.04mg/(kg?次),用法同山莨菪堿。
常用的縮血管藥物 (1)間羥胺(阿拉明):為α-受體興奮劑,用于綜合治療無效的低動力型休克或高排高阻型休克,間羥胺縮血管作用緩和而持久,對腎血管作用弱,但有正性肌力作用,劑量每次0.02~0.2mg/kg,靜脈滴注,對血壓不穩定者,常與多巴胺聯用,也可與縮血管藥物如小劑量腎上腺素0.05~0.5μg/kg聯用,互補不足。(2)去甲腎上腺素:直接興奮α及β受體,有強烈的縮血管作用,休克早、中期不宜使用,也不列為首選藥物。當感染性休克患兒經擴容及多種擴血管藥物綜合處理后,血壓仍不能回升時, 本藥可與酚妥拉明(1∶5比例)二藥聯用。
其它血管活性藥物 (1)納洛酮:為內源性β―內啡肽的特異性拮抗劑,有心肌正性肌力和糾正低血壓作用,劑量每次0.01~0.02mg/kg,肌肉或靜脈注射,必要時可重復應用。(2)腎上腺皮質激素:大劑量有擴血管及正性肌力作用,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溶酶體釋放,減少對組織細胞的破壞,激活ATP生成,阻斷β-內啡肽釋放。地塞米松0.5~2mg/kg靜脈注射,每4~6h1次,宜用于休克早期,常可在1~4h內緩解休克,24h無效者可停用。文獻報道用甲基強的松龍沖擊療法,效果較好。10~30mg/kg靜脈注射,每4~6h1次。總之,感染性休克,病情危重,機制復雜,應根據病理過程及休克的不同階段,選擇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綜合治療,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