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蛔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以腹痛繞臍,時作時止,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吐蛔或便出蛔蟲為主要臨床表現,是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兒童感染率可高達90%以上,尤多見于農村。因蟲卵通過口進入腸道經2~2.5個月發育為成蟲寄生于小腸所致。成蟲在腸內存活約1年左右,其數目少則幾條、十幾條,多者可達數百條以上。蛔蟲不僅吸取宿主營養,還可引起消化功能障礙而致營養不良和貧血,此外還多見精神神經癥狀及腸梗阻、膽道蛔蟲、肝膿腫、闌尾炎、腹膜炎等嚴重的并發癥。此病在中醫文獻中,稱作蛔、蚘、宿蚘(蚘是蛔的異體字)、蟲積等。
蛔蟲病癥狀一般不明顯。常見有陣發性腹痛,位置多在肚臍周圍,疼痛一般不重,時作時止,喜按揉痛處,食欲差,部分兒童有喜食生米、茶葉、泥土等異嗜癥狀,或睡中磨牙,或有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消化道癥狀,易發生營養不良、貧血、消瘦。此外尚可有煩躁、易激惹、鼻癢等表現。有些患者面部白斑如癬狀(但無鱗屑),鞏膜藍斑,下唇有粟狀顆粒,這些都是蛔蟲病的特殊體征。
治療以殺蟲驅蟲為主。常用使君子散或化蟲丸。亦可單用炒使君子仁或苦楝根皮或西藥腸蟲清、枸椽酸哌嗶嗪等。但當蛔蟲引起腹痛時,則應以安蛔為主,以免激惹蛔蟲。常見情況有:①腹痛陣作,四肢發冷,面色蒼白,舌淡脈細者,宜溫中安蛔,常用理中安蛔湯。②腹痛,身熱面赤,心煩,口渴,脈數者,宜清熱安蛔,常用連梅安蛔湯。③煩躁、嘔吐、口渴、唇紅而四肢發冷者,治宜溫臟安蛔,常用烏梅丸。
蛔蟲驅出后,則以調理脾胃為主,常用香砂六君子湯或肥兒丸。蛔蟲所致的并發癥,最常見者為膽道蛔蟲病、蛔蟲性腸梗阻、蛔蟲性闌尾炎及腹膜炎。教育兒童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糾正吮吸手指的習慣。水果、蔬菜要清洗干凈。推行糞便無害化處理,以預防蛔蟲的感染。
蟯蟲病 蟯蟲寄生于人體腸道所引起的疾病。以肛門瘙癢、入睡后可在肛門見到白色細小線蟲為特點。患者多系兒童,易在托兒所、幼兒園流行。
蟯蟲病除肛門奇癢外,癥狀多不明顯,部分兒童因夜間瘙癢影響睡眠,可見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煩躁,夜間磨牙,遺尿,搔抓處可有血痕或糜爛,女孩常合并外陰瘙癢。有的患兒有厭食、惡心、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治療以殺蟲驅蟲為主,百部粉、使君子粉、雷丸粉均有較好作用。外用蟯蟲藥膏(主藥為中藥百部)可止癢并減少自體重復感染。蟯蟲病的預防至為重要。蟯蟲雌蟲壽命僅1~2個月,因此如能杜絕重復感染及相互傳染,可不藥而愈。但要養成食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習慣,改掉吮吸手指的習慣。勤換衣褲、被褥,換下的衣物應煮沸滅卵。
絳蟲病 絳蟲成蟲寄生在人體腸道所引起的疾病。由食入未經煮熟的含有囊蟲的牛肉或豬肉引起。囊蟲約經2~3個月發育為成蟲,吸附于小腸,蟲體脫節,從肛門排出體外。在內褲上及大便中可見蟲體白色節片,這是絳蟲病的特征。中醫學文獻稱絳蟲為寸白蟲。
絳蟲病患者可無明顯自覺癥狀,約半數患者有腹痛、腹脹,有些患者伴發肛門瘙癢、蕁麻疹。絳蟲在小腸內扭結成團時,可引起不完全性腸梗阻;節片阻塞闌尾時,可誘發急性闌尾炎。由于絳蟲長期寄生于人體吸食營養物質,而致氣血虧虛,故部分患者尚可見消瘦、乏力、頭昏、食欲不振等癥狀。
治療以殺蟲驅蟲為主。去殼南瓜子粉配合檳榔煎劑有特效,可使蟲體迅速排出。仙鶴草(冬芽)、石榴皮、雷丸也都能驅殺絳蟲。體質較弱者,可用復方檳榔煎(驗方)。蟲體完全排出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湯調理脾胃。氣血兩虛者,可用八珍湯補養氣血。預防:注意不要食入未經煮熟的牛肉或豬肉。
鉤蟲病 鉤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鉤蚴從皮膚或口進入人體小腸,約經1~2個月發育為成蟲所致。以善食易饑,異嗜生米、泥土、木炭之類,面色萎黃,浮腫,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多見于我國南方種植茶、桑、果、棉、煙草、甘蔗的農民。中醫學文獻稱為懶黃、偨黃、黃胖。
鉤蚴侵及人體皮膚時,可見手足皮膚奇癢、灼熱、起疙瘩。鉤蟲犯肺,可見咳嗽、喉癢、哮喘,多見于早期。鉤蚴發展為成蟲后,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及嗜異癥。病久則氣血兩虛,女性患者多見閉經。
鉤蚴引起的皮炎癥狀,可用中藥止癢湯外洗,或熱浸、熱敷、熱熏。鉤蚴入肺所致之咳喘,可用射干麻黃湯加減內服。鉤蟲發育為成蟲后,通過鏡檢可在大便中找到鉤蟲卵,即以殺蟲驅蟲為主要治法,常用榧子殺蟲丸或西藥滅蟲寧。
鉤蟲易引起脾胃失調,多見面色萎黃,或黃而虛浮,多食易饑,食后腹脹,頭昏,肢軟無力,舌淡,苔白膩,脈弱。治宜健脾燥濕,和中補血,常用黃病絳礬丸(即平胃散加絳礬、紅棗)。病久氣血兩虧者,證見面色萎黃,浮腫,心悸,耳鳴,乏力氣短,舌質淡,脈弱。治宜兩補氣血,常用十全大補湯,送服黃病絳礬丸。
農村應推行糞便無害化處理,盡量避免赤腳下田,是預防鉤蟲病的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