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針刺療法:
主穴:乳根、膺窗、膻中、期門。經前7日加太沖、合谷;經后7日加三陰交、太溪。操作方法:主穴用平補平瀉法,配穴經前用瀉法,經后用補法。針刺得氣后連接電針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日后行下1個療程,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中藥療法 :
藥用:柴胡10 g,白芍藥12 g,郁金15 g,白術15 g,益母草20 g,當歸12 g,生地黃15 g,茯苓15 g,甘草6 g。經前2周加麥芽30 g、丹參20 g、玄參15 g;經后2周加淫羊藿15 g、肉蓯蓉15 g、制何首烏20 g。
用法:水煎服,日1劑,月經期間停藥。
現代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與內分泌失調有關,卵巢分泌黃體素不足而引起雌激素相對增加或因雌激素增加而引起黃體素相對不足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憂郁思慮,以致肝失條達,脾失健運,氣血失調,痰濕阻滯乳絡而成;或因沖任失調,肝腎陰虛,經脈失養而成。其中沖任失調為發病之本,痰濕阻絡為發病之標。依據中醫“經前宜通,經后宜補”的原則,經前重在疏肝理氣,除濕散結;經后重在溫補腎陽,調攝沖任。
針刺療法中,乳根可疏導陽明經氣;膺窗為足陽明胃經穴位,主治咳喘、胸脅脹痛、乳痛、乳癖等;膻中為氣之會穴,性善調氣,開胸間之氣結;期門為肝之募穴,健脾疏肝,理氣活血。口服中藥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白芍藥、當歸、生地黃、益母草補肝血,調沖任;白術、茯苓健脾除濕;甘草調和諸藥。
經前酌加丹參等活血化瘀之品,經后酌加淫羊藿、肉蓯蓉等溫補腎陽之品,因勢利導調節沖任之氣。針藥并用,相互促進使療效更佳。
中西醫對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有一點是基本一致的,即與月經生理有關,故根據月經周期的變化取穴及遣方用藥,可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