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針刺治療:
選穴:關元,三陰交(雙),血海(雙),水道(雙),太沖(雙),地機(雙),合谷(雙)。
操作方法:關元直刺1-1.2寸,針行提插捻轉補法;三陰交直刺0.5寸,針行提插捻轉瀉法;合谷直刺0.5寸,針行提插捻轉補法;血海、地機、水道直刺1-1.2寸,太沖直刺0.5寸,均行提插捻轉瀉法。以上各腧穴得氣后留針30分鐘,于行經前3天開始,7天為1療程,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進行療效評價。
中藥治療:
本病多表現為寒凝血瘀證,治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方選《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加減。方藥:當歸15 g,川芎10 g,肉桂10 g,干姜15 g,小茴香10 g,延胡索12 g,五靈脂15 g,蒲黃15 g,川楝子10 g,烏藥10 g,桃仁10 g,紅花12 g,
用法:1劑/天,水煎服,2次/天,于經前2天開始服用,持續至行經3天后停服,連服3個月經周期后,進行療效評價。
在中醫古籍中,稱痛經為經行腹痛、月水來腹痛、婦人血氣痛等。本病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由于經期及經期前后的特殊生理狀態,痛經伴隨月經周期而發。
祖國醫學認為此病多由于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治法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經為主,方選少腹逐瘀湯加減。
少腹逐瘀湯是王清任治療血瘀證的代表方之一,方中以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延胡索等為基礎藥物,配伍溫通下氣之小茴香、肉桂、干姜,故溫經止痛作用較強。現代藥理研究延胡索中含有延胡索乙素有良好鎮痛功效。
毫針鎮痛原理是在中醫臟腑經絡整體觀的理念基礎上,針刺某一腧穴或某幾個腧穴,產生對經絡氣血運行之調節,使之通暢無阻,氣血運行通暢,故其痛即止。
關元為任脈和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又位于胞宮部位,具有調沖任、溫元陽、散寒鎮痛之功。地機為足太陰脾經的郄穴,既可健脾祛濕,又可通經鎮痛。太沖為足厥陰肝經原穴,配合血海行氣解郁,調理氣血。水道為足陽明經穴,沖脈隸于陽明,此穴具有調和沖任、鎮痛的作用。三陰交是足三陰交會穴,可活血調經。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有理氣鎮痛的作用。
用補合谷、瀉三陰交的針刺方法,可理氣活血,祛瘀鎮痛。針藥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溫經散寒、活血鎮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