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絕對臥床休息,吸氧,鎮靜,保持大便通暢,尤其是止痛治療。應用脫水、止血劑,抗生素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應用尼莫通解除血管痙攣等基本治療,在基本治療外進行間斷或持續腰穿或腦脊液引流,高顱壓明顯者術前降顱壓,且導尿排空尿液,應用強痛定100mg肌注,病人精神平穩后進行。請麻醉科醫師進行此項操作。
(1)體位:蛛網膜下腔穿刺體位,取左或右側臥位,兩手抱膝,大腿貼近腹壁,頭向胸部屈曲,腰脊部向后弓形,棘突間隙張開,腰部與床面垂直。
(2)部位:常選腰3~4棘突間隙(此處蛛網膜下腔最寬),取兩側髂嵴的最高點連線與脊椎相交處為穿刺點,3%~5%碘酒及75%酒精嚴格消毒皮膚,鋪孔巾。
(3)方法:2%利多卡因局麻逐層浸潤,持硬膜外穿刺針在棘突間隙中點進針,針尖稍向頭側緩慢刺入,穿過黃韌帶時,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繼續推進時常有第2個“落空”感,提示已進入蛛網膜下腔。針尖進入后,拔針芯時一定要緩慢,若壓力高者,半堵孔,控制滴速,緩慢放出腦脊液 6~10ml,后用硬膜外導管緩慢進入蛛網膜下腔約3~5cm后拔出穿刺針,固定導管,用膠布循脊背正中貼牢,導管末端接無菌瓶,并用開關控制滴速,去枕平臥。
(4)引流量控制:根據蛛網膜下腔出血量多少(CT表現)頭痛程度來調節,若頭痛不劇烈,出血量較少,CT片示無明顯鑄型,每日間斷引流3~4次,每次引流量約5~10ml。若頭痛劇烈,出血呈鑄型則持續引流,因易導致引流管堵塞,重新置管,增加病死危險性和感染機會,故采取持續引流,每日控制腦脊液引流速度及數量小于80ml,頭痛消失,CSF淡黃色時拔管,最長12天。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常見出血性腦血管病,癥狀嚴重,并發癥多,國內限于條件限制,目前多保守治療。致死、致殘原因是由腦疝、腦血管痙攣、腦積水、蛛網膜粘連造成,主要危害:出血的占位壓迫和機械牽拉,顱內高壓,隨之而來的是腦血管痙攣和腦脊液循環障礙,痙攣原因主要是蛛網膜下腔積血中的血小板釋放大量的5-羥色胺、內皮素、緩激肽等多種活性物質。
氧合血紅蛋白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使腦組織發生嚴重缺血或引起腦梗死。腦積水的發生原因,早期是腦基底池,第四腦室各孔淤積的血凝塊阻塞正常循環,造成吸收障礙,隨后血液致蛛網膜顆粒阻塞和粘連,甚至腦疝形成。而以上并發癥發生,與出血量成正比關系,出血量越大則并發癥越多,故清除血性腦脊液尤為重要。
傳統腦脊液置換缺陷是多次腰穿,增加了危險性,增加了病人痛苦,而我科采用一次性置管,避免了以上缺陷,根據患者頭痛程度、顱腦CT表現,間斷或持續引流,簡便易行,出血量大,則引流時間長。據觀察每日引流量30~80ml血性腦脊液是安全的。
執行此操作,應注意:(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顱內感染。(2)引流腦脊液一定要緩慢,以便控制腦脊液速度及數量。(3)用此法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緩解迅速,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