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中藥辨證施治:①肝腎陰虛型:腎為先天之本,腎陰不足,肝陰虧乏,肝腎陰虛,清竅失養,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絡,故頭暈目眩、視物不清、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脈細數;本屬高齡患者多見,治療滋補肝腎,舒筋活絡。處方:頸痛靈1號方加減。
藥用:生熟地各20g,山萸肉12g,山藥20g,云苓15g,菊花12g,葛根20g,川穹12g,川斷20g,牛膝25g,雞血藤30g,首烏15g,枸杞子15g。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250ml。②痰瘀互結,瘀血阻絡型:患者脾胃虛弱,瘀濕內生,阻滯氣機,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蒙蔽清竅,筋脈阻滯不通,故頭目脹痛、記憶力減退、疲倦乏力、惡心嘔吐、舌質紫苔白膩脈弦細滑。
治療祛痰化瘀,疏通筋絡。處方:頸痛靈2號加減。藥用:陳皮10g,半夏10g,天麻12g,白術15g,川穹12g,菖蒲20g,雞血藤30g,牛膝25g,厚樸10g,葛根20g,血竭3g,白芷10g,甘草6g。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250ml。
③風寒濕痹型:患者頭暈目眩、視物不清、四肢麻木、疼痛、怕冷、舌質淡苔白、脈弦滑。治療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處方:羌活15g,葛根20g,防風9g,蒼術15g,當歸10g,白芍15g,桂枝9g,雞血藤30g,伸筋草15g,甘草6g。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250ml。
手法治療:①松解手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立與其身后,用拇指指腹按摩頸項兩旁的軟組織,由上而下操作5分鐘左右;用單手或雙手捏拿頸后、頸兩側及肩部的肌肉,反復3~5次,隨后用揉法放松患者的頸肩部上脊及上肢的肌肉5分鐘左右,以有溫熱感為度;
②點穴通竅法:醫者用拇指點按玉枕、太陽、百會、印堂、風池、風府等穴及脊椎旁開1.5寸的軟組織,以酸脹為度,一般10分鐘;醫者用拇指指腹至上而下按摩患者2~7頸椎橫突10結節,以患者能忍受及酸脹感為限。
左右各行1次,一般5分鐘;③善后手法:醫者分別在項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或雙手握拳正行拍打叩擊,反復3~5次,使手法治療后組織舒展和緩解,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效。
穴位敷貼:敷貼方選藥桃仁、紅花、牛膝、川穹、透骨草、伸筋草、卷柏、冰片、血竭等共研末,姜汁調和。取穴:取大椎、雙側風池穴、風府穴、肩井、天宗及阿是穴,頸3~7椎旁開1.5寸。
每日1次,每次敷貼時間為1小時左右,自感局部燒燙感為主。
頸部保健操:①預備姿勢;②頭向四方,向左右后方看;③抬頭看天,低頭看地,用頭寫“米”字;④拍肩、聳肩、彎腰靜止看天;⑤旋轉頭部,左右手交叉拍肩。
頸椎病屬中醫“頭痛”、“眩暈”、“痹癥”范疇,并排除高血壓、腦出血、腦梗死、神經衰弱、梅尼埃綜合征等;其發病原因在于肝腎陰虛、脾胃不和、痰瘀中阻、風寒濕痹、瘀血阻絡。《景岳全書·眩暈》:
“丹溪則曰無痰不能作眩,當以治痰為主,而兼用它藥。余則曰: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孰是孰非,于不能必,姑引經義,以表其大意如此”。由此可見,頸椎病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氣脈,經脈不通有直接關系。
中藥宜滋補肝腎,祛瘀化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手法作用是鎮痛,消除炎癥,消瘀,改善血液循環,中醫總的治療原則是通經活絡,整復錯位,理痙止痛;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應用手法點穴,對本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表明,風池、風府等可以增加腦血流量,提高血液循環功能。另外,通過中藥穴位外敷,加強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之功,同時配合頸部保健操,對通過治療后,在后期恢復中的頸椎病患者可以起到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作用,可加強頸椎、椎關節功能活動,有很好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