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英太青每次50mg,每日2次,甲氨蝶呤1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每周1次。
同時根據中醫辨證分為濕熱型和風寒型給予中藥治療,濕熱型方藥為:黃芪、白術、當歸、土茯苓、雞血藤、黃柏、羌活、獨活、忍冬藤、絡石藤、連翹、桑枝等;
風寒型方藥:黃芪、白術、當歸、附子、桂枝、威靈仙、細辛、炙甘草等。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2~3個月,關節癥狀完全緩解后逐漸停用英太青、甲氨蝶呤,繼續用中藥4~6個月,治療前已在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逐漸減量,1月內停藥。
RA在中醫屬于“痹證”,多由于人體正氣不足,氣血不盛,腠理疏豁,致使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RA早中期在中醫辨證上常將其分為濕熱型和風寒型,濕熱型常表現為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發熱,口干口苦,舌質紅,苔薄白或黃,或少苔,脈滑數。
風寒型常表現為肢體關節劇痛,酸困,局部畏寒,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質淡暗、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或弦緩。根據中醫辨證給予清熱除濕或驅風散寒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傳統中醫治療常有控制癥狀慢,療程長等缺點。
本療法是應用西藥聯合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治療,中藥組方根據本病病機,多為正氣不足,氣血不盛而致風寒濕邪痹阻的觀點,給予黃芪、白術等補氣;
雞血藤、當歸等補血、活血、養血。土茯苓、連翹、忍冬藤、絡石藤、桑枝等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痛作用,附子、桂枝、細辛等驅風散寒,配合羌活、獨活、威靈仙等有良好的抗風濕作用。
該方案結合中西藥各自的優勢,既取得短期快速的療效,又使病情能夠長期穩定,且不良反應小,一般患者均可耐受。
RA的治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應重視中西醫結合治療,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更為滿意的療效,且能減輕藥物的不良反應;
②在中醫辨證用藥基礎上,應重視補氣扶正藥物的應用,中醫學有“久病必虛”的觀點,根據現代藥理學觀點,補氣藥有較好的調整免疫等作用,臨床合理的應用補氣扶正藥物對鞏固病情,減少復發起到較好作用;
③早中期患者治療效果好,提示患者應及早就診,正規治療以盡快控制病情發展,使關節功能完全恢復;④風寒型治療效果相對濕熱型者療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