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取穴:主穴: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血海、膈俞。隨證配穴:脾虛寒凝:加脾俞;肝氣郁結:加陽陵泉、太沖;腎氣不足:加腎俞。
操作方法:用9號注射針頭作套管,0.35mm×50mm的毫針剪去針尖作針芯,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1~2cm已消毒的00號羊腸線,放置在針頭的前端,后接針芯,左手拇指和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所需的深度;
當出現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覆蓋創可貼。 于每次月經前3~5天進行治療,每次埋線3~5日。
埋線療法是根據針灸學理論與現代物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集多種方法(針刺、放血、埋針、穴位)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
它通過針具與羊腸線在穴位內產生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將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經經絡傳入人體內,以達“疏其氣血、令其條達”的治療目的。
埋線時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注意術后反應,有異常現象應及時處理。
由于刺激損傷及羊腸線(異性蛋白)刺激,在1~5天內埋線穴位處和全身可出現酸、麻、脹、困的“針感”反應,有的局部可出現紅、腫、痛、熱等無菌性炎癥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有的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處理。
若滲液較多,凸出于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后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
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后4~24小時內體溫上升,一般約38℃,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4天后體溫恢復正常。
埋線后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核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后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傷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本法治療少女痛經療效確切,不引起任何不適與不良反應,深受病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