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取穴:雙側風池、曲池、足三里為主,配以百會穴。
手法:本病多為本虛標實,即初病宜瀉,久病宜補。風池采用捻轉瀉法,曲池、足三里采用捻轉補法,百會穴采用平補平瀉法。進針深淺據病人體質胖瘦的差異而定。一般以人得氣為度(患者有酸、麻、重、脹感)。留針40分鐘,如患兒不配合,行針片刻即可出針。
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歇3天。
癲癇病中醫學歸屬于“癇癥”、“羊癇風”范疇之內,是臨床多發病種之一。《三因極一病癥方論·癲癇敘論》說: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少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于臟氣。《丹溪心法·癇》篇也指出本癥之發生“非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
在病因病機上,多歸為“風”、“痰”、“虛”。而機體的虛弱是風、痰而成之根源。治療癲癇病緩解期,只有標本兼顧為佳。
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癥多在陽經”,為此取諸陽之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合主氣逆而泄,可加速血運,疏導經絡,故達理血之效。
再從穴性來看,手陽明大腸經,大腸屬金克木,有柔筋合血之功,大腸與肺相表里,針刺曲池不但能清散三焦之熱,也有利臟腑風邪外散。足陽明胃經,胃為水谷之海,屬土主生化氣血,運四旁而實四肢。胃與脾相表里,脾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針刺足三里可通調脾胃,促運化,滌除痰濁,為強壯補虛之要穴。
風池,古人稱為開風路穴,屬足少陽膽經,膽與肝相表里,肝風入表走膽,上行于頭,瀉風池可平息肝風,風池又是陽維與督脈之交會穴,陽維上循于腦室。百會為督脈之穴,督脈總督諸陽,上由風府入腦中,故風池配百會可疏解平熄腦腑之風邪,健腦寧神,通調七竅。亦符合治療癲癇調治督脈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