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經辨證分為兩種證型。
氣滯血瘀、濕濁壅盛型:臨床表現為腹痛呈針刺樣,痛處固定不移而拒按,腰骶部酸脹疼痛,白帶黃濁量多,有異味,月經色紫量少,舌紅苔黃膩,脈沉澀。治療原則為理氣活血,清熱化濕。
仰臥位取穴:太沖、隱白、三陰交、合谷(均為雙側穴位),中極、關元、氣海、歸來(雙);俯臥位取穴:次、下,委中(雙側穴位)。針刺手法為平補平瀉,仰臥位和俯臥位各留針30分鐘。
氣虛血瘀,脾腎兩虛型:臨床表現為腰骶酸脹冷痛,小腹墜脹,腹冷喜按,白帶清稀如水常濕染內褲,月經量多,常伴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失眠、心悸等,脈細弱,舌淡有瘀點。治療原則為補脾益腎,溫經化瘀。
仰臥位取穴:隱白、三陰交、足三里、內關(均為雙側),中極、關元、氣海、帶脈(雙側);俯臥位取穴:脾俞、胃俞、腎俞、次(雙側穴位)。針刺手法用補法,留針各30分鐘。
每位患者取針后,在腰骶部穴位用中號火罐6 ~8只,輪流吸附,反復多次,并留罐10分鐘。以上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病情較頑固造成的,亦可無急性炎癥史。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流產過多,房事勞倦,或脾腎虛弱,憂思郁結,導致正虛而邪入,引起沖任失職,氣機紊亂,氣滯血瘀,經脈凝澀而致病,具有病程延長、纏綿不愈、勞累后易復發的特點。
《內經》有:“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之說,故認為本病病位在任脈,病理為氣虛血瘀,其虛主要為脾腎兩虛,病程短時兼夾濕熱,在治療上應重視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和調補奇經、溫補脾腎的協同作用。
太沖穴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三陰交乃肝脾腎三陰之交會穴,用之調補三臟;脾俞乃脾之背俞穴,用補法補脾益氣攝血;腎俞系腎之背俞穴,用補法補益腎氣;氣海為任脈經穴,以補中益氣、調補沖任;關元為肝脾腎與任脈之交會穴,用之調補諸脈,并固沖任;
中極為膀胱經募穴,具有通經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八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盆腔炎有獨到的療效,針感直達病所,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根據有關臨床報道,血液中紅細胞相互聚集,可能是造成病變局部缺血、結締組織增生、附件增厚、壓痛等因素之一。
拔火罐具有溫良刺激作用,可改善血液的理化性質,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改善組織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新陳代謝功能,促進炎性病灶消退及增生病變的軟化和吸收。因此,針刺加拔火罐治療慢性盆腔炎可收到較滿意的療效。
《素問?遺篇?刺法論》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說。在治療期間,醫生還應幫助患者解除思想顧慮,增強信心,鼓勵患者持之以恒堅持進行治療,同時適當增加營養,鍛煉身體,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起居有規律,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并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機體抵抗力提高,有利于降低本病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