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中藥口服方組成:黃芪15g,金銀花30g,馬齒莧30g,桃仁12g,當歸15g,木香15g,檳榔12g,槐米15g,仙鶴草30g,小薊15g,枳殼15g,炒白芍15g,黃連15g,元胡15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灌腸方組成:仙鶴草30g,小薊15g,紫草15g,白芷15g,血竭5g,桃仁10g,金銀花20g,馬齒莧30g,生黃芪15g。水煎100ml,加入云南白藥3g,慶大霉素8萬IU,保留灌腸。
取藥液100ml、藥溫38℃左右為宜,于每天同一時間以直腸滴入法保留灌腸,灌腸后20分鐘變更一次體位,讓藥物與腸壁充分接觸,保留2~4小時,以不解出完全被吸收為宜。15天后改為隔日灌腸1次,30天為1個療程。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上較常見又難以徹底根治的一種腸道疾病。以腹痛欲便,便帶黏液伴里急后重為主癥,可遷延數年或十余年,屬祖國醫學的痢疾和泄瀉范疇。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感染、遺傳和免疫三方面因素有關。
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輕重不等,多反復發作或長期遷延呈慢性經過。UC在西方國家相當常見,患病率高,其診斷、治療已形成規范。國內近年有關UC的報道明顯增加,累計病例已超過2萬例。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痢疾”、“泄瀉”、“腸風”、“下利”等范疇。在治療方面,主張進行辨證治療,主要分為:腸道濕熱證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便下膿血,便次較多,口干口苦,或有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同其他疾病一樣,最佳的治療無疑是針對病因治療,如其不能,根據發病機制的重要環節予以阻斷,亦屬較為理想方法。UC發病機制的3個方面都可作為治療的靶標,但研究最多的還是免疫反應異常,針對其中一、二環節如細胞因子網絡中的關鍵或禍首因子、黏膜屏障功能以及腔內抗原成分予以治療,有可能阻止免疫反應性損傷,從而控制炎癥,維持緩解。
病治療的原則:①確定初發抑或復發,以盡早控制發作;②維持緩解,預防復發,防治并發癥;③評價內科治療的效果,確定內外科治療的界限。
此外,應使用疾病活動指數(DAI)確定病期、嚴重度和評價療效,根據病變范圍選擇不同藥物和治療方法。
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研究表明,局部釋放到靶向部位的濃度,是有效發揮抗炎作用的關鍵,因而有多種局部治療劑,如灌腸劑(enema)、泡沫劑(foams)、栓劑(suppositories)及凝膠劑(gel)的問世,可分別用于左半結腸炎、直乙結腸炎及直腸炎。
采用中西藥復合口服、灌腸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提供了又一較好的方法。此方法簡便易行,療效確切,無任何禁忌癥。
除了藥物治療外,注意生活的調攝對本病的康復也十分重要,保持心情舒暢,起居有常,避免勞累過度,防止腸道感染,增強體質,對預防本病的發作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