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1)微創松解法:先參照X線片再結合壓痛點的位置分析其拉應力或壓應力的集中點,在C型臂X光機監測下,于病變處經皮建立直徑2.5mm的金屬管道,經管道穿入特制精細小針刀,對骨刺尖端及基底進行松解手術。對骨贅尖銳影響松解的,給予摘除并清洗干凈;一次松解困難的,4周后再松解一次。
(2)中藥治療:方用強筋壯骨湯,方藥組成:淫羊藿20g,熟地黃15g,當歸15g,黃芪30g,白術10g,乳香10g,沒藥10g,地龍12g,牛膝15g,威靈仙20g,杜仲10g,細辛6g,防風9g,肉桂9g,甘草3g。
用法:術后每日1劑,每劑煎2次,共煎300ml,早晚各服150ml。
松解術后第4天開始用剩余藥渣加陳醋50ml,白酒50ml,水1000ml,加熱熏洗患足跟,同時不負重屈伸患足,3周為1個療程,每個患者1~3個療程。
現代醫學認為,跟底骨刺癥是一種骨與其周圍軟組織的集合性病損,其特征是骨皮質磨損退變伴骨膜下骨質增生,其病因病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據近年研究發現,跟底骨刺與骨內高壓、血淤癥、氧自由基代謝紊亂密切相關,形成跟底骨刺的重要因素是骨內高壓。
骨內高壓的病理本質是骨內微循環淤滯,即血淤癥,而微循環淤滯往往伴有氧自由基代謝紊亂,產生過多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對骨表面膠原纖維及細胞具有損傷作用,并能使骨內微循環淤滯。如此惡性循環,最后導致骨內高壓,骨質異常增生,形成跟底骨刺。
從中國傳統醫學角度分析,跟底骨刺癥屬“筋痹”、“骨痹”范疇。《張氏醫通》云:“……,肝主筋、腎主骨”。人至中老年,肝腎漸虧,筋骨失養,不榮則痛,加之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留注筋骨以及跌仆扭傷,導致骨脈瘀滯,不通則痛,因而表現為跟底疼痛,行走活動不利。肝腎虧虛是本病發病基礎;風寒濕邪侵襲及跌仆扭傷為發病誘因。
擬就強筋壯骨湯內服外洗,加上微創松解術,是針對本病病因病機,辨證為本虛標實之證,給予標本兼顧的治療思路。
強筋壯骨湯取淫羊藿、杜仲、牛膝、肉桂溫補肝腎;威靈仙辛、咸、溫,地龍咸、寒,皆入肝腎經,前者祛風除濕,后者通絡止痛;防風、細辛祛風散寒除濕;當歸、黃芪補益氣血;乳香、沒藥活血化瘀;白術健脾利濕消腫;
甘草調和諸藥,共同起到了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同時配合中藥熏洗,軟堅散結、溫經通絡、解痙止痛,達到通而不痛的治療效果,經統計學分析,其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的解熱鎮痛方法。
總之,跟底骨刺的骨贅形成實際上是一種修復的表現,骨質增生是跟骨周圍的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粘連、牽拉,破壞了膝關節的力學平衡,使跟骨產生了高應力點而逐漸形成的。臨床上觀察到骨質增生主要累及跟底,因步行之勞損而加重骨質本身的損傷,導致髓內壓力升高。
微創松解剝離,并對骨贅過大,導致局部軟組織張力過大,甚至交鎖的,給予尖端摘除,達到了剝離粘連、減張及減壓的目的,緩解了對神經、血管及軟組織的壓迫、刺激和磨損,調節了局部血液循環和應力分布,改善骨內環境,降低骨內壓,緩解疼痛,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