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
常規保守療法:(1)禁食;(2)胃腸減壓;(3)靜脈營養支持并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4)根據病情適當應用抗生素;(5)應用抗酸劑以減少消化液分泌。
中醫治療:
中藥承氣逐瘀解粘湯治療。處方:生大黃(后下)12g,厚樸8g,枳實8g,牡丹皮8g,赤芍10g,烏藥6g,延胡索8g,當歸10g,桃仁9g,紅花9g,香附6g,木香8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去渣500ml,每日分4次服用,或胃管注入,腹脹重者可保留灌腸。用藥后若大便通、梗阻解除,則大黃可同時水煎,用至癥狀完全消失。
以上藥量為一般用量,臨床需根據年齡、體質、病情酌情加減應用:惡心、嘔吐甚者加姜竹茹、姜半夏各9g;體虛者加北芪20g;若用藥3天后大便未通可加元明粉15g。治療期間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患者的癥狀及生命體征,嚴格掌握手術時機,出現病情加重,隨時中轉手術。
粘連性腸梗阻屬中醫的“關格"和“腸結"范疇。其病機在于瘀血留滯腸道,通降失調而病。明代《醫貫》載:“關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與此頗為相似。中醫認為腸以通為用,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動而不靜,降而不升,實而不滿,通降下行為順,滯澀上逆為病。
且腸蠕動完全依賴于人體正氣之力。手術失血傷氣,瘀血留滯,血運不暢,遇寒邪凝滯,熱邪郁閉,濕邪中阻,以致腸道氣機阻結,燥屎內停梗阻形成。腸道氣血瘀結,不通則痛;腸腑閉阻,胃氣上逆則嘔;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體液體積于腸內則脹;腑氣不通則閉,故臨床上本病具有痛、嘔、脹、閉四大癥狀。
西醫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用中藥承氣逐瘀解粘湯以行氣活血,通腸攻下,承氣逐瘀解粘湯由小承氣湯合膈下逐瘀湯加減化裁而成,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三藥組成,用于陽明腑實之痞、滿二證為主者,有輕下熱結之功。
《傷寒來蘇集》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下降為順,此方峻下熱結,能承順胃氣,使腑氣得降,熱結得通,再加上膈下逐瘀湯逐瘀消痞,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導滯、活血散結之功。辨證合理加減,用藥得當。
急則重劑治其標,緩則輕劑治其本,中西醫結合標本皆治,經濟、無痛苦,療效迅速、胃腸功能恢復快、治療較徹底且能預防再度粘連等優點,而且無不良反應,臨床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