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基本方為中藥紅藤30g,敗醬草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三棱15g,莪術15g,桃仁10g,濕熱證重加苦參、黃連、黃柏等,氣虛者加黃芪、黨參。
用法:加水1000ml煎成200ml,加入利多卡因2mg,丁胺卡那霉素0.2g,α-糜蛋白酶4000U進行保留灌腸治療,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便,用灌腸器通過導尿管插入肛門內約18cm,將藥液徐徐灌入,4~5分鐘灌畢將管拔出,囑左側臥位15分鐘即可起床走動。
療程: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月經期間暫停用藥。
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可因經行、產后胞脈空虛、濕熱之邪內侵或因余邪未盡瘀結胞中,氣機不利,經絡受阻而致。臨床可見胸悶、口干不欲飲、月經超前、帶多色黃穢臭、大便干結或溏薄、小便色黃、婚后不孕、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濡數等。
本病的治療重點在“瘀”字上下功夫,治擬清利濕熱,活血化瘀之劑方能奏效。丁胺卡那霉素是靜止期殺菌劑,對革蘭陰性桿菌所致的感染有效;α-糜蛋白酶能液化膿液和壞死組織,凈化創面,并促進傷口愈合,與抗生素合用,有助于其藥物滲入病灶,增加療效;紅藤、敗醬草、紫花地丁均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癰排膿之功效。
現代藥理學認為,紅藤等均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藥物通過直腸吸收直接作用于炎癥部位,并在此達到有效濃度,加強局部組織新陳代謝,調整局部生理機能,通過滲透作用,促進炎癥消退和修復,起很好的治療作用。因此,該中西藥合用療法在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方面,具有其理論依據和實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