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術前常規查血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清潔灌腸排空大便,術前肌注魯米那0.1g。骶麻或局麻成功后,取臀高俯臥位,臀部用寬膠布向兩側牽開,充分暴露視野。
先行肛門外周皮膚消毒,再行肛管消毒,手法緩和擴肛, 使肛管松至3~4指,行肛門鏡檢查。重點檢查外痔是否為環狀、存在自然分界以及內痔的部位、數量、形態及其他肛管內外病變,盡可能做到較徹底治療而又能保留足夠的皮橋。
對于非環狀混合痔的處理,相對簡單固定,視內、外痔核的大小、分布情況,分別行外切外剝內扎術。
在外痔中央上一組織鉗,稍提起后用組織剪沿痔核兩邊作一梭形切口,再用組織剪鈍、銳性結合將痔核剝除,主要將痔核部皮下擴張的靜脈叢及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剔除,上至齒線上方約0.2cm;再用組織鉗提起內痔核,在其底部上一彎曲管鉗,先行鉗下縫扎,剪去鉗上多余組織,再行鉗下套扎加固。
如果內痔基底較寬大,可用1~0可吸收縫線行繞鉗連續縫合內痔創面,以減小肛管粘膜缺損,促進愈合進程。對于環狀混合痔,在相對自然分界處縱切橫縫,將環狀混合痔按自然界線分段,設計皮橋或轉移皮瓣,隨后再按非環狀混合痔處理。痔核切除后,再修剪創緣,確保創口引流通暢。若保留皮橋仍曲張隆起,可皮下潛行剝離擴張的血管及疏松結締組織,或保留皮橋作橫切橫縫。
術后用右手食指行肛管指檢,檢查創口是否引流通暢,肛管是否狹窄。若肛管狹窄可行原切口括約肌部分切斷松解術或括約肌部分側切術,以能容納2~3指尚可。術畢再次檢查創面,視是否有活動性出血點,特別注意檢查內痔結扎部位縫線的松緊、是否滑脫或出血。
最后用凡士林紗條填入創口,如有少量滲血可加用明膠海綿填塞止血,外蓋棉花紗布包扎固定。手術當天低渣半流飲食,盡可能控制排便,同時予抗炎、止血、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術后中藥“肛腸2號”(生黃芪20g、銀花15g、黃柏10g、赤芍12g、當歸10g、槐花15g、皂角刺6g、甘草6g)口服;“肛腸3號”(苦參、五倍子、樸硝、馬齒莧各30g、黃柏、蒼術各15克),便后創口坐浴,再局部清潔換藥。有便秘病史者,術后麻仁丸6g/次,2次/天。
中西醫結合外切外剝內扎是治療混合痔比較理想的方法,對于手術成功與否,術前檢查對痔核的分布、數量、大小,合理設計切口,皮瓣轉移的靈活應用,保留足夠皮橋。
術中盡量輕巧操作,以防肛管粘膜撕裂或損傷而充血水腫。內痔部分避免大塊結扎,用7號絲線貫穿縫扎,防止結扎不緊或容易脫落而致術后大出血發生。
多個內痔部位的結扎盡量不要在肛管同一平面,以防術后瘢痕致肛管狹窄,術后指檢若肛管較緊,適當切斷部分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淺層,可防止術后括約肌痙攣而引起劇烈疼痛。
術后常規結合肛門鏡檢查,視有無明顯活動性出血點,若有則仔細縫扎止血。術后認真觀察病情,詢問大便帶血情況,以便及時發現術后大出血的發生。
另外創口換藥也很重要,術后換藥一方面可檢查傷口生長情況,有無感染、出血及其他異常情況;另一方面可以清潔創面,并確保創口引流通暢,有利于創面恢復。
術后中藥口服,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生肌活血之功效,利于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