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
采用常規抗感染、利膽等對癥治療。
中藥治療:
方藥組成:柴胡10g,黃芩10g,白芍15g,甘草5g,干姜6g,陳皮10g,法半夏10g,枳實10g,厚樸10g,金錢草30g,海金沙10g(包煎),大黃10g,芒硝10g沖服,苦參30g。
熱重者加黃連,脅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香附子、郁金,脾虛便溏者,減大黃、芒硝,加蒼術、茵陳。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中醫認為本病屬“脅痛”范疇,病位在肝膽,多涉及脾胃。本病之發生,一是情志憂郁,肝失疏泄、膽失通降,膽液排泄失暢,以至濕熱內蘊,波及脾胃;二是嗜食肥甘厚味,濕熱內蘊,以至肝失疏泄、膽失通降,膽汁排泄失常,使脾胃功能失常。所以治療應以疏肝利膽、清除濕熱為主,并佐以通腑泄熱。
方中柴胡、枳實、白芍、甘草,疏肝解郁、舒暢氣血。黃芩、苦參清熱除濕。金錢草、海金沙利膽清熱,使濕熱從小便而去。大黃、芒硝通腑泄熱利膽,使濕熱之邪從大便而去。陳皮、法半夏、厚樸、干姜,理氣和中化濕,以反佐清熱藥之苦寒。另外,白芍、甘草有緩急止痛之效,緩解膽管痙攣。
近代研究,金錢草能緩解膽道平滑肌痙攣。金錢草、海金沙、芒硝能促進膽汁排泄。所以,諸藥合用,共收肝疏膽利、熱清濕除、便通胃和之效。故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