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予腸炎飲治療。基本方:人參6g,黃柏炭15g,丹參15g,焦白術(shù)15g,川黃連15g,烏梅炭15g,白頭翁15g,炒防風(fēng)15g,烏藥15g,夏枯草15g,石榴皮15g,仙鶴草15g,甘草6g。
癥見肛門灼熱,口苦尿赤,大便黃臭,赤多白少可加重白頭翁用量至30g;若發(fā)熱者加葛根15g、金銀花炭15g;如腹瀉較甚,腹痛劇烈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5g;如形寒肢冷,腹痛腹瀉遇寒即甚者,或便稀黏凍較多者可加炮姜10g、吳茱萸3g、制附子8g、肉桂6g;如腹瀉頻繁,便溏如水,可加赤石脂30g、五倍子1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20日為1療程。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與自身免疫和遺傳因素有關(guān),多因感染、飲食不節(jié)和精神因素誘發(fā)所致。發(fā)病率在5~12.10萬,女性略多于男性,尤以青壯年多見,是常見的疑難病之一。本病屬中醫(yī)學(xué)腹痛、泄瀉等范疇,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感受寒熱暑濕之邪侵襲腸胃或飲食失節(jié)。
恣食生冷,損傷脾胃,或嗜酒肥甘,濕熱內(nèi)蘊,或情志失調(diào),肝木橫逆,乘脾犯胃,上述諸因致脾胃虛弱,肝脾不和,氣機升降失調(diào),致脾腎陽虛,經(jīng)久不愈,形成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之證。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均以健脾益腎、清熱化濕為主,佐以澀腸止瀉、行氣化瘀為法。
腸炎飲方中白頭翁、黃連、黃柏炭清熱除濕;人參、白術(shù)、補骨脂、甘草健脾益腎;丹參既能補血、活血,又能化瘀止血;烏藥行氣止痛;夏枯草清熱散結(jié);仙鶴草收斂止血;石榴皮、烏梅炭具有澀腸止瀉之作用。腸炎飲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特點,能避免長期口服抗生素對胃腸道刺激等不良反應(yīng),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