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自擬潤燥養喉止咳湯:元參、麥冬、生地、白芍、荊芥、防風、僵蠶各10g;桔梗、蟬衣、川貝粉(吞)各6g,甘草5g,仙鶴草30g。
若氣虛加白術10g,黃芪15g,取玉屏風散意;風熱加銀花、連翹15g,取銀翹散意,風寒加麻黃6g,蘇葉10g,咽喉隱痛加山豆根5g,玉蝴蝶6g。
上藥用水浸泡1小時,煎取300~500ml,再復煎1次,約300ml,兩次藥液混合,放入開水瓶中,分3~4次服用。
咳嗽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中醫學認為咳嗽大都因肺失宣肅之職,肺失宣散,肺氣上逆而致,而喉源性咳嗽雖與肺有一定關系,但究其病機,在于火郁喉燥。
朱丹溪《丹溪心法·咳嗽十六》所說“干咳嗽,難治。此系火郁之證,乃痰郁其中,邪在中”。喉源性咳嗽病位在咽喉,風燥灼傷津液,咽喉失去濡養,患者輔助檢查肺、氣管、支氣管無異常發現,血常規無炎癥征象,但患者大都有慢性咽喉炎病史,或原來無咽喉炎史,或因感冒等誘發咽喉炎。
干祖望老中醫認為:“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癥狀是咽喉干燥。其所以干燥,由于液不養咽,津不濡喉。干生燥,燥生風,風生癢,癢則釀成本病,此其一。‘諸痛瘡癢,皆屬心火’。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癢,這是另一個由津枯而造成作癢的途徑。此其二。這是由慢性咽喉炎導致喉源性咳嗽的機制。”由此可見,導致喉源性咳嗽的關鍵在于津燥咽喉失養。
潤燥養喉止咳湯中生地、麥冬、元參,潤肺滋腎,俾金水相生,泉源不竭,津液得生,咽喉得養;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既能滋養脾陰,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灑陳于咽,滋養肺氣,舒緩肺氣,又能緩急解痙,減輕咳嗽;荊芥、防風祛風解表、解痙;桔梗、蟬衣祛痰利咽;僵蠶祛風散結;仙鶴草有類似激素樣作用,扶正祛邪止癢,扶正而不留邪;川貝散結化痰止咳,諸藥合用,具有生津潤燥,養喉止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