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血府逐瘀湯加減。基本方:當歸10 g,生地黃12 g,川芎6 g,赤芍藥12 g,桃仁12 g,紅花6 g,牛膝12 g,柴胡6 g,枳殼12 g,桔梗10 g,甘草6 g。
加減:頭痛甚加鉤藤12 g、全蝎6 g;頭暈加女貞子15 g、枸杞子12 g;氣虛加太子參15 g、黃芪20 g;惡心嘔吐加陳皮9 g、半夏12 g、竹茹9 g;口干加天花粉12 g、石斛12 g;胸悶痛加郁金12 g、瓜蔞皮12 g;失眠多夢加酸棗仁12 g、夜交藤30 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
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凡五臟之精華、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臟腑經絡發生病變或氣血運行不暢均可引起頭痛。久病入絡則氣滯血瘀,疼痛的性質以針刺樣頭痛為主,痛有定處,常受風寒之邪或精神刺激所誘發。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是治療血管性頭痛較理想的治療方法。血府逐瘀湯為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中主治瘀血諸證之基本方,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紅四物湯活血養血,四逆散疏肝理氣,全方具有活血化瘀而不傷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氣的特點。
方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均為活血化瘀藥物,再配以牛膝祛瘀血、通血脈,引瘀血下行。川芎能“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為血中氣藥,具有祛風止痛、活血通脈、暢達氣血之功效,赤芍藥通利血脈,其性偏涼,可制川芎溫燥之性,兩藥合用,寒溫相濟,祛瘀活血通脈功效更強。
方中又根據中醫學理論中“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的理論,配以柴胡、桔梗、枳殼等疏肝解郁、開胸行氣的藥物,使氣行則血行,達到不僅能行血分瘀滯,又能解氣分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的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血府逐瘀湯可降血脂,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環,且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器官供血,增強免疫功能和抗炎作用。川芎、桃仁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改善微循環,緩解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并有抑制膠原纖維合成及抗纖維化等作用。活血逐瘀類中藥能降低炎癥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癥性滲出,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抑制纖維細胞產生膠原,具有抗炎及調節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作用。
全方強調抓住病機特點,標本兼顧,發揮中醫藥多靶點、多層次結合治療作用和功能調節作用。本臨床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湯可調整腦血管的不穩定性,促進腦血管彈性和腦血流供應平衡,從而改善臨床癥狀,為中醫辨證治療血管性頭痛的作用機制、作用部位、作用靶點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