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基本方:川芎15 ~ 30 g、白芍10 ~ 15 g、白芥子3 ~ 6 g、白芷3 ~ 9 g、柴胡6 ~ 9 g、細辛1 ~ 3 g、蔓荊子6 ~ 9 g、當歸6 ~ 9 g、蜈蚣1條。1日1劑,分3次口服。連服7劑。
若因感受風寒而發,可加荊芥、防風;風熱頭痛加石膏、菊花;風濕頭痛加羌活、獨活;血虛加生地黃;腎虛頭痛加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痰濁頭痛加半夏、白術、天麻;拘攣掣痛加膽南星、僵蠶;頭后及頸項痛加葛根;巔頂痛加藁本;眼痛加白菊花。
發作性頭痛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機制目前不甚明了,病因尚不清楚,多認為與神經遞質和血管活性物質的變化、血小板凝聚性增高有關,凝聚的血小板分解釋放大量的5-羥色胺引起顱內外血管異常收縮和舒張,從而產生神經血管功能障礙。TCD檢查亦表明發作性頭痛患兒腦血流不穩定。降鈣素相關肽(CGRP)是一種中樞血管活性肽,具有強烈的舒張血管的作用,刺激三叉神經導致發作性頭痛的發生,為發作性頭痛的促發因子。故改善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血漿CGRP含量是治療發作性頭痛的關鍵。
中醫學認為,頭為元神所居、“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之處,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阻抑清陽,或內傷諸疾之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均可導致頭痛,因此治療應當分清外感與內傷。外感易愈而內傷纏綿難愈。內傷多屬虛證,且夾瘀夾痰,為風痰瘀血阻滯清竅,絡脈失養之偏正頭痛,治以祛風散寒、通絡祛瘀、蠲痰利竅。
散偏湯源自清·陳士鐸《辨證錄》 一書,用于治療“半邊風”,即今之偏頭痛。加味散偏湯為原方加味更量而成。
方中川芎味辛性溫,祛風寒、化瘀通絡、止痛,且辛香走竄,可上通于巔頂,下達于氣海,為君藥。當歸養血活血,功專通經止痛,輔川芎增強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竄太過之弊;白芷、細辛、蔓荊子辛散上行,祛風散寒,加強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調氣之妙,共為臣藥。蜈蚣通絡搜風,乃本方行軍破敵之先行,止痛獲效之上品;柴胡引藥入少陽膽經,且可載藥升浮,直達頭面;白芥子引藥直達病所,兼有通竅蠲痰之功;白芍斂陰而防辛散太過,又有緩急止痛之長,皆為佐藥。使以甘草緩解急迫,調和諸藥。諸藥相合,既能疏散風寒,又能通絡祛瘀、祛痰通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