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穴位貼敷法:
(1)藥物組成:黃芪、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各等份,共研細末密封備用。
(2)操作:將藥末用鮮生姜汁調(diào)成膏狀,制成直徑為1 cm,厚約為0.5 cm大小的藥餅,其中央放少許冰片粉,敷貼于相應(yīng)的穴位上,用直徑為2.5 cm的圓形塑料薄膜覆蓋于上,然后用醫(yī)用膠布固定。
(3)選穴與治療時間:定喘(雙)、肺俞(雙)、心俞(雙)。若痰多加豐隆(雙);胸悶氣憋加膻中;反復(fù)感冒加大椎。時間選在每年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1天上午。貼藥時間一般為3 ~ 4小時,若感覺灼熱起泡則提前取下,隔10天貼1次。
中藥治療:
(1)藥物組成:黨參20 g、茯苓20 g、白術(shù)20 g、炙甘草10 g、半夏15 g、陳皮15 g、干姜10 g、炒枳殼12 g、杏仁12 g、萊菔子15 g、炙麻黃9 g,共研細末裝入空心膠囊備用。
(2)服用方法與時間:于末伏貼敷后開始服用,3 ~ 6歲每次2粒,7 ~ 13歲每次4粒,每日2次,服用30天。
以上兩種治療方法配合使用,連續(xù)治療3年。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氣血未充,稍有護理不當(dāng),貪涼飲冷極易損傷脾胃陽氣,致痰濕內(nèi)阻,冬季寒冷,肺衛(wèi)受寒,氣道阻塞發(fā)為咳喘。根據(jù)《內(nèi)經(jīng)》“春夏養(yǎng)陽”的原則,采用三伏天穴位貼敷療法以振奮陽氣,扶正祛邪。
因為夏季陽氣旺盛,人體腠理疏松,氣血暢通,藥物經(jīng)皮膚滲透容易吸收。故選用溫陽益氣、祛痰止咳、理氣活血的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