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西醫(yī)治療:
主要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禁食,胃腸減壓負壓引流并記量,維持營養(yǎng)及水電解質(zhì)平衡,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中醫(yī)治療:
以理氣通腑中藥組成:廣木香6g,川楝子10g,炒萊菔子30g,炒枳殼6g,炒枳實10g,當歸10g, 赤芍10g,厚樸3g,大黃10g,桃仁10g,紅花6g,延胡索20g,芒硝10g(沖服)。
加減法:兼見發(fā)熱,腹脹拒按,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可加入紅藤30g,敗醬草30g,黃連3g,地丁草15g;惡心嘔吐者,或加入砂仁3g,淡竹茹10g,半夏10g。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2次,濃煎成100ml,由胃管注入,注入后夾管2小時,停止負壓吸引。每日2次,間隔6小時后重復1次。
本病中醫(yī)稱之為“關格”或“腸結(jié)”,并認為“腸為傳化之腑”,其生理特點為瀉而不藏,動而不靜,降而不升,實而不滿。治以通、降、下行為順。多因寒熱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過勞傷力,情志不舒等因素,使腸腑氣機不和,血行瘀阻,傳導失司,痞塞不通而為病,不通則痛,氣滯則閉,氣聚則脹,氣逆則嘔,故而痛、嘔、脹、閉,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
以非手術治療為首選。根據(jù)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 治療以通里攻下為主,佐以行氣化瘀,清熱解毒,調(diào)暢通便,使氣機通暢,以恢復腸道的通降功能。
理氣通腑方中以中藥木香、川楝子、萊菔子、厚樸下氣除脹,炒枳殼、炒枳實、大黃、芒硝蕩滌積滯,桃仁、紅花、當歸、赤芍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潤腸通便,既助諸藥瀉結(jié),又可活血,延胡索行氣止痛,芒硝含硫酸鈉90%以上,服后形成高滲鹽溶液,使腸腔水分增加,刺激腸管蠕動排便。
中藥具有廣泛的抗菌、抗?jié)冏饔茫芨纳颇c壁血液循環(huán),降低腸壁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腸道平滑肌的收縮,抑殺腸內(nèi)細菌,增加腸內(nèi)容物的液體含量,促進腸蠕動的增加,從而解除梗阻。
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病情變化,隨證加減,對高齡體虛,一般情況較差者,應加入扶正溫中潤下等藥物;連續(xù)用藥3天,癥狀未緩解但亦未加重者,可讓病人休息1~2天,然后再攻下。同時,嚴密觀察病情,如腹痛加重,腹部X線立位片氣液平明顯增加,則行粘連松解術。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能有效的提高非手術治愈率,降低手術率,縮短病程,療效顯著,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