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灌腸湯組成:第1天,黃連素20粒研成粉,溫開水稀釋250ml,臨睡前保留灌腸,隔日1次,采用左側臥位及頭低臀高位,低壓灌腸,7天1個療程;第2天,康復新100ml,加溫開水稀釋250ml,臨睡前保留灌腸,隔日1次,7天1個療程。囑患者充分休息。
中藥口服治療:潰瘍結腸湯:蘇條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黃柏,黃連,丹參,白頭翁,秦皮,白芍,各12g;脾虛加山藥12g;溫熱重加菟絲子、敗醬草、蒲公英、苦參各12g;
出血加炒地榆、仙鶴草、槐角、血竭各12g;脾胃虛寒加附子、干姜各12g;肝郁脾虛加防風、枳殼、青皮各12g;脾腎陽虛加煨肉豆蔻、吳茱萸、補骨脂各12g。每日一劑,水煎服,每7天1個療程。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病變主要發生在結腸、乙狀結腸粘膜層的慢性炎癥,又可延伸到降結腸;侵犯結腸粘膜及粘膜層,使粘膜呈充血、水腫、出血及形成大小不等的潰瘍;表現為反復膿血、粘液性炎性滲出物,炎癥多為非特異性。臨床表現:長期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感,粘液膿血便。
病程纏綿,反復發作,現代醫學認為:與自身免疫功能減退、感染、溶菌酶、神經精神因素、遺傳、變態反應有關。本病屬祖國醫學“大瘕泄”,“休息痢”,“腸痹”,“腸”,“臟毒”等范疇。
中醫認為:脾失健運,濕熱內生,郁而化熱,導致運化失司;氣血阻滯,熱毒壅盛,互相博結化為膿血;溫熱侵犯腸腑,致使腑氣運化不利,通降失常,氣血壅滯致使腸中腐敗、潰瘍、脫落,故常見腹痛,腹瀉,便下膿血、粘液。或因情感不暢,郁怨傷肝,導致肝脾不和,可使本病反復發作。
在治療上予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溫脾補腎,健脾舒肝,扶正固本之法。潰瘍結腸湯中,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苦參清腸道之濕熱;血竭、地榆止血化腐生肌,消除粘膜充血水腫,使潰瘍愈合;
白芍柔肝止痛;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健脾。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黃芪含黃芪多糖,有抗非特異性調節作用,具有增強免疫力的功能。
西藥黃連素抗感染作用好,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蟲作用。其抗菌譜廣,對痢疾桿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還能增強白細胞及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能使腸道感染而產生的代謝障礙有所恢復。
康復新的局部作用,促使蛋白質合成,有利于增加創面組織營養,促使創面組織的代謝,并使糖原和脂肪分解減慢,從而使創面潔凈,有利于肉芽組織的生長;
用藥后創面組織白細胞數量增加和吞噬細胞活力增強,可加速病變粘膜修復和創面愈合,有利于促使消化道上皮增生、粘膜潰瘍面愈合的作用,避免了因長期應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和抗體免疫力低下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