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凡經(jīng)診斷為厥陰頭痛有主證巔頂疼痛、干嘔、吐涎沫或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脈細遲或弦細不數(shù)。伴胸脘不適。閉悶、面色欠華、氣短軟弱、微出冷汗、不思食。頭暈、目眩等證者均可投以吳茱萸湯加減治療。
藥物組方:吳茱萸10g,黨參12g,生姜15g,大棗5枚。(臨床上現(xiàn)代使用時用黨參替代人參的原組方)。
用法:每天一劑。水煎分二次熱服。3天為1療程。
如兼有胃脘隱隱作痛、神疲乏力、脘腹得溫痛減或嘔吐清涎者。則在上方基礎上去黨參,加桂枝6g。如為腦振蕩后遺癥。美尼爾氏綜合征等或兼見頭身動搖如坐舟車,視外界景物旋轉不定,耳鳴、耳聾、不敢轉動頭部、動則頭暈頭痛、嘔吐加劇、舌淡苔白滑。脈弦細或細遲者用吳茱萸湯去人參,加細辛1.5g。如在主要見證中兼有明顯氣虛者,用吳茱萸湯合四君子湯治療。
頭痛是中醫(yī)門診中常見的病證之一。而本文所討論的厥陰頭痛、在所有的內(nèi)科雜病各種頭痛中所占比例不少。厥陰頭痛發(fā)病時對患者的影響極大,起病亦較速。痛苦難忍。往往不能正常生活工作。需臥床休息。而吳茱萸湯對其療效特好,可以說藥到病除。
厥陰頭痛是傷寒論中厥陰病證的證治之一。是厥陰受邪,邪從陰化。濁陰循經(jīng)上逆于巔頂而作。吳茱萸湯歸屬于溫中祛寒之劑。原方出自《傷寒論》用治陽明篇245條,少陰篇309條,厥陰篇377條,其組方嚴謹、精練。對于以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病機所至之不同病證有著同樣的治療效果。故《傷寒論》均以本方治療第245條,309條,377條中三個不同的病證。
以《傷寒論》377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為依據(jù),結合臨床病證用以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的厥陰頭痛。可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吳茱萸湯隨證加減可用于治療多種病證如嘔吐、胃痛、頭暈及西醫(yī)的腦振蕩后遺癥,內(nèi)耳性眩暈、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等。
另外,婦人行經(jīng)頭痛、產(chǎn)后、年老體弱等的調理,而在治療厥陰頭痛中功效最佳。但在臨床時對于頑固性,經(jīng)長時間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例,則一定要作X光或CT等檢查,以排除惡性病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