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柴胡15g,白芍15g,橘核30g,王不留行15g,乳香12g,沒藥10g,丹參30g,甲珠10g,瓜蔞殼12g,浙貝15g,牡蠣30g,甘草6g。
用法:水煎取,每日一劑,每次服100ml,一日3次溫服,1個月為一療程,服2個療程,隨訪3個月。
服藥期間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及過度勞累。
本病屬中醫“乳癖”范疇。其名首見漢代華佗《中藏經》,清代顧世澄《瘍醫大全》中也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為消長,此名乳癖”的記載。乳癖一癥的病機,基本按照氣滯→痰凝→血瘀的規律演進。
本病多由情志不暢,肝失調達、氣機郁滯;木郁乘土,土失健運,痰濁內生;氣滯日久致血瘀,痰處必生瘀,終致氣滯、痰凝、血瘀,蘊結乳絡,聚結成癖。本病重在辨善惡:乳房腫脹長勢緩慢,質地柔韌,推之可移,皮色不變,無溢液、溢血,屬善證;若乳房腫塊生長迅速,腫塊堅硬,固定不移,或溢血、溢液、多屬惡候。
本病治療依據《瘍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巖論》云:“乳癖由肝氣不舒,郁結而成,但治肝而腫自消”的理論。針對乳癖一癥,氣滯、痰凝、血瘀交結,日久成癖的病因病機,治擬疏肝理氣為主,佐以活血化瘀、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本方中炒柴胡為肝經引經藥,能疏肝解郁;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柴胡合用,能斂陰和陽,條達肝氣。橘核入肝氣,行氣、止痛、散結,善治乳房結塊,故重用;王不留行,苦泄宣通,善通血脈,走而不守;二藥合用可上行陽明,通達乳脈,活血通經,行氣散結。乳
香、沒藥相須為用,辛散溫通,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丹參一味,功同四物,既可活血,也能養血,重用以輔助白芍養肝陰,柔肝血。甲珠善竄,專能行散,可通經絡,達病所,以活血通乳,消腫散結。浙貝有清熱化痰、開郁散結之功;瓜蔞殼化痰散結,可導痰濁下行。牡蠣入肝經,善消痰熱郁結,軟堅散結,故重用。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之功。經臨床實踐證明,對消散乳癖有較好的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報道:以上藥物分別有抗炎、鎮痛、擴張毛細血管、改善血循環、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抑制過度增生的纖維細胞及腫瘤的生長等作用。
乳癖消為目前臨床治療乳腺小葉增生癥的常見中成藥,但臨床使用時,不能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辨證加減,故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無效,這說明:中醫運用中成藥治療疾病時,亦需辨病治療與證治療相結合,才能體現個體化治療的科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