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動態觀察基礎體溫(BBT)曲線、宮頸黏液結晶、尿LH峰值、B超跟蹤監測卵泡和子宮內膜的生長發育等,根據女性正常月經周期的生理變化。
分階段選擇下列經驗方治療:(1)經后期滋陰養血,補養肝腎,準備良好的物質基礎,予以促卵泡湯,藥用丹參10 g,白芍10 g,淮山藥12 g,茯苓10 g,山萸肉10 g,紫河車10 g,女貞子12 g,菟絲子10 g,雞血藤15 g,熟地12g等,經凈后即服,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共服7~10劑。
(2)經間期補腎助陰,活血化瘀,推動陰陽轉化,予以促排卵湯,藥用當歸10 g,白芍10 g,茯苓10 g,淮山藥12 g,川斷10 g,澤蘭15 g,熟地12 g,五靈脂10 g,桃仁10 g,鹿角片10 g等,在陰道涂片角化細胞指數達40%以上時開始服3~5劑。
(3)經前期補腎助陽,暖宮促孕,予以促黃體湯,藥用當歸10 g,熟地10 g,山萸肉10 g,茯苓10 g,白芍10 g,白術10 g,川斷10 g,菟絲子10 g,淫羊藿10 g,肉蓯蓉10 g等,BBT上升呈高溫相時服,共10~12劑。
(4)行經期活血通經,重陽轉陰,予以調經湯,藥用丹參10 g,當歸10 g,香附10 g,赤芍10 g,紅花10 g,桃仁10 g,陳皮6 g,川牛膝10 g,益母草15 g,延胡索10 g等,連服3~5劑。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現代醫學認為,排卵障礙是構成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的一種病理表現。雖然,西藥克羅米芬、HMG、FSH、HCG等藥物已可很好地解決排卵、超排卵問題,可獲得較高的排卵率,在體外受精中得到較高的受精率、卵裂率和生化(化學)妊娠率,但由于此類藥物在受體水平阻斷雌激素的作用,使子宮內膜DNA合成受阻,同時容易引起子宮內膜發育遲緩和不同步,最終導致低的臨床妊娠率和流產率的增加。
中醫學認為,腎主生殖,腎為天癸,沖任、胞宮之主宰?!澳I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所處也”。卵子是生殖之精,生育之本,其藏于腎。卵子在腎精充盛孕育之下而發育成熟,但其正常的排出則有賴于腎陽的鼓動、沖任氣血的調暢及其相互協同作用來完成。
隨著生殖內分泌學及對中醫臟腑經絡本質的深入研究,發現補腎為主的中藥有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是誘促排卵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應重點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提高腎陰,促進卵泡發育,奠定成熟卵子的受孕基礎;
其二是通過活血化瘀誘導排卵。近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能增加子宮輸卵管蠕動,豐富神經營養,增加卵巢等內分泌腺體的供血,促成熟的卵泡排出,同時通過改善子宮的血液供應,促進蛻膜生長發育,有利于孕卵著床。
補腎調經法是筆者依據女性月經周期中四個時期,陰陽消長轉化的理論而立治。以六味地黃湯和四物湯為主方。經后期的促卵泡湯中的丹參、雞血藤益腎通經,熟地、女貞子補益精血,山藥、山萸肉滋陰,茯苓滋補肝腎,白芍養肝和血,紫河車、莬絲子溫養肝腎,調補沖任;
隨著月經周期的后移,當歸、川斷、五靈指、澤蘭、桃仁等活血化瘀,促卵子排出,加用鹿用片溫補腎陽,以促進陰陽相互消長,BBT上升,即“陰得陽助,則泉源不竭”。促黃體湯運用淫羊藿、肉蓯蓉等溫潤助陽之品,達到暖宮種子的目的。調經湯中赤芍、紅花、益母草等活血調經,香附、陳皮、延胡索理氣調經止痛,川牛膝引經血下行。
臨床研究中采用超聲監測卵泡時發現,卵泡期使用滋補腎陰藥后,卵巢內可有多個卵泡發育,但隨后成熟的優勢卵泡只有一個,其生長速度與自然月經周期卵泡生長速度一致。
同時宮內膜由卵泡期的線狀光帶逐漸增厚,至排卵期內膜厚度達10.0~12.6 mm,與自然月經受孕周期的宮內膜增長厚度接近。
在黃體期使用溫補腎陽藥,宮內膜由三線征變為光團,基礎體溫上升,證明補腎調經法可起到調節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藥補腎調經法有促排卵、調節內分泌功能,對改善月經周期有顯著療效,妊娠成功率明顯增高,且價格低廉,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