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癲癇灶定位:患者均先后接受了16導24 小時 動態腦電圖和64導24小時 視頻腦電圖(64VEEG)檢查。
如檢查期內未見明顯癲癇灶,則延長檢查時間,直至明確定位。以64VEEG電極在頭皮位置為標志,確定癲癇灶范圍。
低劑量放射治療:根據上述對癲癇灶的定位,確定照射區域。采用放療科立體定向適形光子刀系統,用WinMRT系統作TPS,85%~90%等劑量曲線包繞確定的照射區域,行2次治療,每次Dt600cGy,總劑量Dtl200cGy。
放療后繼續服用原來抗癲癇藥物1年以上。
放射外科治療原發性癲癇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但發展緩慢。近年來,由于放射工程學的發展和放射治療儀器的迅速普及,國內已有多家單位開始嘗試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頑固性癲癇,尤其適合治療顳葉內側型癲癇。
多數采用高劑量聚焦后對杏仁核、顳葉內側等結構毀損,并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目前有取代開顱手術的趨勢。對于非顳葉癲癇的毀損性放射治療,也有單位開展,但受國內fMRI應用不夠普及的制約,“功能區”頑固性癲癇的毀損性放射治療仍存在很大風險。
立體定向適形光子刀系統是利用高能量的X線聚焦后產生的高能量,對所照射的區域起到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類似于X刀。由于其靶點外能量衰減迅速,對周圍組織損傷小,安全性略優于X刀。
選擇相對安全、治療周期短的低劑量放射外科治療對原發性癲癇患者較為合適。 現階段對于低劑量放射治療的放射劑量、放射時機尚無公認的標準。
選擇非毀損性的小劑量、對癲癇灶進行區域照射的方式來治療原發性癲癇,一方面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同時還可以避免照射部位出現放射性壞死和白質腦病。
照射后所產生的癲癇抑制作用與腦內興奮性氨基酸類遞質—谷氨酸含量的變化有關,大腦皮層谷氨酸的合成和釋放在腦組織受到照射后受到顯著抑制。
上述變化出現的前提是神經細胞保持完整,因為如果神經細胞一旦破損,細胞內大量的興奮性氨基酸類遞質釋放,反而會誘發癲癇發作。
因此,從理論上說,低劑量、非毀損性的照射后產生的變化更加有利于控制癲癇發作。
接受非毀損性低劑量、區域照射,部分患者經隨訪評價療效滿意,且沒有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說明該方法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