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益脾清腸湯方藥組成:黨參、陳皮、當歸、防風各 12 g,木香、黃連、甘草各6 g,茯苓、白芍、焦白術、檳榔各 15 g,炒苡仁、炒山藥各 30 g。
兼濕熱者加黃柏、苦參各15 g,白頭翁各30 g;兼血淤者加丹參、赤芍各 15 g;兼肝郁脾虛者加柴胡 10 g,枳殼 15 g;兼腎陽虛者加炮姜、補骨脂各 15 g,肉桂 10 g。
用法:1 劑/天,入水煎 2 次,混勻后分 3 次于飯前 30分鐘溫服,150 ml/次,治療 10 周為 1 個療程。經 1 個療程治療后,停止服藥,并評定療效。
治療期間宜進食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勞逸結合;停用其它中西藥。
本病屬于中醫學“泄瀉”“痢疾”的范疇。其病機特點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急性發作期以濕熱下注為主,緩解期以正氣不足,脾腎虧損,機體處于修復狀態。本病易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多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因情志因素,橫逆犯脾,從而導致脾胃虛弱,濕邪內生,郁而化熱,濕熱蘊結大腸,大腸功能紊亂而發病。
其中脾虛是發病之本,濕熱阻滯為致病之標,且脾虛則肝必乘之。雖在疾病的病理演變過程中,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相兼,但其基本病理特點為脾虛失運,濕熱蘊結,土虛木郁。故治療上以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抑肝扶脾為基礎。
方中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山藥、苡仁甘淡補脾,助運化濕而止泄;痛泄要方抑肝扶脾,和里緩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暢氣機;黃連清熱燥濕;當歸、白芍行血和營以治膿血。綜觀諸藥配伍,具有健脾益氣,清熱燥濕,抑肝扶脾,行氣導滯之功效,藥切病機,故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