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自擬神仙湯治療。藥物組成:延胡索、烏藥﹑木香﹑白芍﹑砂仁﹑白術﹑山柰﹑甘草。加減:驚悸加蟬蛻、鉤藤,嘔吐加姜夏,稀便加茯苓。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3天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臨床上以突然發作的陣發性腹痛為特征。其病因現代醫學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屬功能性改變,無器質性病變,可能與患兒體質或對某些食物過敏或腹部受涼刺激等因素有關。造成腸壁暫時性缺血或副交感神經興奮過度引起腸平滑肌痙攣,而引起腹痛并陣發性加劇。
《幼幼集成》認為:“盤腸氣者,幼科稱內吊者是也。皆因胎氣郁積,壅結榮衛,五臟六腑,無一舒暢。其氣不能升降,筑隘腸胃之間,抵心而痛,其聲轆轆,如貓吐惡,干啼口開,手足皆冷,易疏散通氣”。《活幼心書》認為:“有遇黃昏后至更盡時哭多睡少,有啼聲不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遇夜則陰勝而陽微,故腰曲額汗,眼中無淚,面瑩白而夾青,付臥而啼,入盤腸內吊之證,去宿冷,溫下焦”。綜上所知,盤腸氣痛因初生嬰兒臟腑嬌嫩,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知自節,一旦調護失宜,則臍腹為風冷寒氣所侵,邪氣客于腸胃之間,寒邪搏結,氣不得通,以至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脈凝滯不暢,不通則痛。治當本著腹部乃六腑之居,而“六腑以通為用”與“通則不痛”的機制,治則以調暢氣機,溫通經脈為首務。
神仙湯中延胡索辛溫歸心肝脾經,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要藥,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烏藥辛溫,辛開溫散,善于疏通氣機,能順氣暢中,散寒止痛。配木香善治脘腹脹痛,配山柰散寒止痛。砂仁辛溫歸脾胃經,行氣溫中,醒脾健胃,配木香行氣除脹止痛,配白術益氣健脾。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榮筋,緩急止痛,柔肝斂陰。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氣最純;甘草味甘,得土之氣最厚。二藥伍用,共奏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之效用。驚悸加蟬蛻、鉤藤涼肝息風、定驚止痙;嘔吐加姜夏,降逆和胃止嘔;稀便加茯苓,與白術合用有健脾祛濕止瀉,與木香合用,治脾虛飧瀉,滑痢不止。諸藥合用,溫中健脾行氣止痛,收效甚佳。